《集结号》观后感

时间:2024-07-11 17:44:29
《集结号》观后感11篇

《集结号》观后感11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集结号》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集结号》观后感1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当80后们给人的冲击还没有完全消退,90后们更新式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又开始亮瞎了众多24K钛镁合金的眼。相较于80后们让他上东他偏上西的逆反性思维,90后们的反叛则几乎颠覆了反叛本身,这是一种让他上东他也未必上西但有可能从西南角上出来了。90后们的生活理念已经彻底革新了传统刻板、严肃的生活习惯,他们以一种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来诠释生活的意义。

当然,有时候这种无限制的反传统一不小心可能就玩过了,于是网络上就招来一大群口诛笔伐的前辈们。客观地说,90后并不只有脑残一族,他们在很时候表现的并不比前一代人逊色,只是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那些另类的方式更容易被人所注意。不管怎样,90后以一种新的姿态开启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反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社会的认知理念。

《青春集结号》中的叶多多(焦俊艳)就是这样一位青春灵动的女孩,作为高中的资深学霸她甚至赢得了国外的全额奖学金。然而这一代学霸们显然不同于他们的前辈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在读好书的同时也一直不忘坚持自己的个性自我。叶多多与同学跑到酒吧喝酒以及与母亲的斗嘴显示她学霸之外鬼马的一面,KTV、酒吧这些传统好学生从不涉猎的地方对于90后学霸们来说并不是禁区,而父母也不再是严肃不可侵犯的权威,叶多多用漫画式的话语描绘出父母年轻时的时尚行为,这在无形之间解构了家长所营造的严肃氛围。虽然也会因为经验不足而败给母亲,例如报志愿的时候双方不断的反侦察最后被母亲计取,但是她却并没有因为母亲的权威而规规矩矩,只是在行动时棋差一招而技不如人。

进入军校之后,叶多多的这种灵动性格并没有被学校的严格纪律所束缚泯灭,而是在适应纪律的过程中不断淬炼升华。在藏手机的过程中是她首先想到利用超市的叮当哥来进新式手机并用下载英语句子来伪装,之后在做微电影的过程中她又担任总编来分派布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多面才华。当然,这种才华是与其心中的善良与正义相一体的,在揭露街头碰瓷的过程中,她不怕对方威胁毅然站出来做证,虽然有些莽撞但却让人感受到那份稚嫩背后的可爱。

焦俊艳对这一形象的诠释是相当成功的,她充分发掘出人物的立体性格,既没有掩饰她身上的傲娇公主气,也没有因此而让人感觉不舒服,在一片追求呆萌的年代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灵动的90后女孩形象。诚然,叶多多也有萌萌哒的时刻,只是那更多是在与妈妈的对峙与撒娇中才体现出来,更多的时候则是机灵小天才的感觉。在与任天行(经超)的交往中同样如此,尽管一开始被对方的智商所压制,但却相当理智机灵,甚至较之于相对莽撞的任天行她对自己的处境认识更为清醒。

《青春集结号》中的叶多多是丰富多采的,得益于焦俊艳的全面发挥,这一形象涵盖了当下青春女孩的典型特点,让我们在欣赏剧作的同时也感受到那份浓浓的青春气息。

《集结号》观后感2

1997年,那是一个冬天,有一位导演在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划出了一个特殊的档期,专拍贺岁片,第一部名叫《甲方乙方》,从那以后,每到岁末,他就要和喜爱他的观众“不见不散”,没想到十年下来,还“没完没了”了。渐渐的,观众把他当成了“大腕”,把看他的贺岁片看作是去赴一场“夜宴”,但这个导演不满足,他总是渴望突破,期待转型,如果说那顿《夜宴》让人吃完之后难免有“一声叹息”的感觉,那么,这次吹响的《集结号》,则彻底圆了他的大片之梦。

《集结号》是一个有关退伍老兵的故事,就为一次到底有没有吹响过集结号,老兵失去了全连所有的战友,十多年来他魂牵梦萦不得安宁:那是在解放战争的一次战役中,上面的命令是一个连队的战士坚守4小时,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结果等了12个小时集结号也没有吹响过。于是身为连长的谷子地(由张涵予扮演)决定继续坚守下去,结果47个战士最终全部阵亡,但是一名战士在牺牲前告诉他,他听到集结号了,从此谷子地开始了寻找真相的过程……进入和平年代后,这47名战士被定为“失踪”,谷子地的后半生就在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

看《集结号》前半部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是不由自主地跳出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奥利弗-斯通的《生于7月4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的一些经典画面:激烈的巷战、浓郁的兄弟情、身残志坚的老兵??看到最后30分钟,我彻底缴械投降了,这还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式的抒写人性之美、歌颂浩然正气的大片,既与宣扬美国主旋律的好莱坞大片分道扬镳,也与冯小刚过去嘻笑怒骂的市井小品渐行渐远了??

战争题材的大片,中国拍过不少,早期的《南征北战》、《红日》、到前些年的《大决战》、《大进军》,全都集中表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党我军的英明决策,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爱国主义集体荣誉,是国家至上英雄无泪,可是,我们却看不到战场上的血雨腥风,看不到战争中人性挣扎和迷茫,看不到小人物的孤独和无助,看不到个体在战争中的作用和位置,《集结号》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老兵——一个战斗英雄伤痕累累的内心疮疤,看到了在至高无上的集体荣誉下个人生命也不再是那样的无足轻重了,47个弟兄,他们也是人,他们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谷子地寻找战友遗骸的下半生我觉得比他在战场上的视死如归更为动人,在他不懈的找寻中,我看到了一种属于真正的中国男人的脊梁,那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可惜从二十年前的“高粱地”之后,银幕上的中国男人再也没有如此高亢昂扬了。

感谢冯小刚,让我们重新正视战争中个人的价值,也让我们重拾对银幕上中国男人的信心。感谢张涵予,塑造了一个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银幕硬汉,在“花样美男”“窝囊萎男”横行银屏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刚强,一种坚毅,一种责任,一种缅怀。很庆幸,在那悠远绵长的集结号里我们感受到了,在谷子地那坚如磐石的背影中我们也同样深切地感受到了。

《集结号》观后感3

我们没有战争的记忆,但我们应该对每个牺牲表达应有的敬意。集结号吹响了,这是冯小刚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正逐渐失落的情怀。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属于男人在质感,伴随着这悲壮的号声,被重新润色,提炼。理想,勇气,意志,信念,情谊。这些散发着光芒和硝烟的词汇,象一枚炮弹轰入我们的生活。那些英雄,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失落的情怀,我们没有忘记的权利。

电影院是我除了发呆唯一能去的地方。《集结号》吹响。

从进电影院至今,那悲壮的集结号,一直响彻在我的大脑,浸入我整一个身体,每一个细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着,充斥着。好久 ……此处隐藏7027个字……心投入的去看导演演员等工作人员创造出来的作品。那种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直入心扉的紧张和恐惧,那些平凡普通如乡下孩子的战士,那么多不知名的战士牺牲都那么的揪心……感动着,触及心底,触动灵魂。男主角谷子地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算一小人物,带领一个连47个战士奉上级命令守在窑场打狙击战,他们死守在窑场,等待集结号的响起,直至弹尽人亡。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他把所有的战士的尸体都掩藏在窑里,让他们不至于被炸飞而没有完整的躯体“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谷子地语。他穿着敌人的军装逃出来而被误认为是战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个死去的战士被定为“失踪”,从解放战争的战场,到朝鲜战场,再到进入和平年代后,谷子地的后半生就是在为了给九连正个名,为了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在他不懈的找寻中,我看到了一种属于真正的中国男人的脊梁,那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铁骨铮铮!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无不令人为之动容!

我永远无法用我浅显的文字来刻画我内心的震撼和感触,文字与我用,也永远略显苍白。我们在今天的和平下,感受着战争的残酷,体会历史的严肃。向逝去的革命烈士们,致敬!

《集结号》观后感10

一开场便是硝烟弥漫、弹片纷飞,每一个镜头都似要扼住观众的呼吸,如同第五交响乐《命运》,每个节拍都能震摄人心。叙事的节奏快得像在与死亡竞赛不是高潮迭起,而是一个不断提高、不停垒升的浪头,在升至极限那一刻轰然崩塌,造成毁天灭地的海啸。这一刻,壮观激烈的战争场面戛然而止,《命运》的第一乐章结束了,第二乐章在舒缓柔和的小提琴声中轻轻展开,故事变成对一个人的讲述,对惟一一个幸存者的娓娓道来。

电影落幕,对观众的震憾却仍未消失,这不是一部酣畅淋漓、雄壮到底的战争片,也不是一部字字血泪、催人泪下的回忆录。但《集结号》却表现出远超过其篇幅的东西,如同一部短篇的士兵史诗,只能令人肃然起敬。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战士不再英勇无敌,也看不到那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因为在导演冯小刚看来,怕死是人类的本性,没有人愿意打仗。镜头从对准将军改为描述普通士兵,英雄也怕死不会主动请战、牺牲时更不会高喊口号。正在辽宁宽甸紧张拍摄《集结号》的冯小刚在记者探班采访时表示:电影表现战争的方式有很多种,作为第一部大制作的战争商业大片,《集结号》也会凸显英雄主义,但肯定不是传统的主旋律战争片。冯小刚期望透过这部影片至少讲清楚一件事情,怕死是人类的本性,但在这种本能下主角谷子地又做出勇敢的举动,这个反差,比较出来才是真正的英雄。

《集结号》中的谷子地、赵蒙生和安德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谷子地的痛苦中也有悔过的成份,他后悔在焦大鹏告诉他集结号吹响劝他撤走时,他却要坚守。但谷子地更主要的是在坚持自己的信念,是要为死去的弟兄讨回烈士的封号。与上述两部作品相比,《集结号》后半部的反思要单纯、直接得多,体现出一种最平民化、最纯粹却也最令人为之动容的强烈情感,会给人一种老兵回忆录的感觉,这大概也是众多影评质疑《集结号》的一个主要原因。战争片就该重战争轻回忆,回忆录则该重回忆轻战争,《集结号》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不弄成了四不象?确实,前后两段的反差有互相削弱的作用,甚至会令后半段显得拖沓冗长,这是这种一分为二的手法难以避免的缺陷。然而,它所展现的十分独特且难以替代的艺术效果却是不可忽视的。看过电影便会了解,电影的重头戏在后部,那么为何要着力表现前部呢?按照一般回忆录的模式,战争的描述就应是穿插在老兵的思绪中,有时甚至是略写和淡化处理的。而《集结号》对战争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将其完完整整展示给观众,竟用了整部片子一半的时间,使人简直要以为这是部单纯的战争片了。这使观众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听什么传奇故事,而是亲自见证这场真实的战斗,是在与主人公一起出生入死。这样,当电影叙述到后半段时观众才会明白为什么谷子地那么痛苦又那么执着,会更深刻地理解电影要告诉人们什么。前半段,影院中沉默肃穆,惨烈的战争场面让人们感觉到每一个牺牲都是壮烈的;后半段,观众们无声垂泪,一个人的苦苦追寻令人们意识到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集结号》观后感11

1997年,那是一个冬天,有一位导演在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划出了一个特殊的档期,专拍贺岁片,第一部名叫《甲方乙方》,从那以后,每到岁末,他就要和喜爱他的观众“不见不散”,没想到十年下来,还“没完没了”了。渐渐的,观众把他当成了“大腕”,把看他的贺岁片看作是去赴一场“夜宴”,但这个导演不满足,他总是渴望突破,期待转型,如果说那顿《夜宴》让人吃完之后难免有“一声叹息”的感觉,那么,这次吹响的《集结号》,则彻底圆了他的大片之梦。

《集结号》是一个有关退伍老兵的故事,就为一次到底有没有吹响过的集结号,老兵失去了全连所有的战友,十多年来他魂牵梦萦不得安宁:那是在解放战争的一次战役中,上面的命令是一个连队的战士坚守4小时,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结果等了12个小时集结号也没有吹响过。于是身为连长的谷子地(由张涵予扮演)决定继续坚守下去,结果47个战士最终全部阵亡,但是一名战士在牺牲前告诉他,他听到集结号了,从此谷子地开始了寻找真相的过程……进入和平年代后,这47名战士被定为“失踪”,谷子地的后半生就在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

看《集结号》前半部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是不由自主地跳出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奥利弗-斯通的《生于7月4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的一些经典画面:激烈的巷战、浓郁的兄弟情、身残志坚的老兵――看到最后30分钟,我彻底缴械投降了,这还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式的抒写人性之美、歌颂浩然正气的大片,既与宣扬美国主旋律的好莱坞大片分道扬镳,也与冯小刚过去嘻笑怒骂的市井小品渐行渐远了――

战争题材的大片,中国拍过不少,早期的《南征北战》、《红日》、到前些年的《大决战》、《大进军》,全都集中表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党我军的英明决策,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爱国主义集体荣誉,是国家至上英雄无泪,可是,我们却看不到战场上的血雨腥风,看不到战争中人性的挣扎和迷茫,看不到小人物的孤独和无助,看不到个体在战争中的作用和位置,《集结号》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老兵——一个战斗英雄伤痕累累的内心疮疤,看到了在至高无上的集体荣誉下个人生命也不再是那样的无足轻重了,47个弟兄,他们也是人,他们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谷子地寻找战友遗骸的下半生我觉得比他在战场上的视死如归更为动人,在他不懈的找寻中,我看到了一种属于真正的中国男人的脊梁,那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可惜从二十年前的“高粱地”之后,银幕上的中国男人再也没有如此高亢昂扬了。

感谢冯小刚,让我们重新正视战争中个人的价值,也让我们重拾对银幕上中国男人的信心。感谢张涵予,塑造了一个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银幕硬汉,在“花样美男”“窝囊萎男”横行银屏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刚强,一种坚毅,一种责任,一种缅怀。很庆幸,在那悠远绵长的集结号里我们感受到了,在谷子地那坚如磐石的背影中我们也同样深切地感受到了。

《《集结号》观后感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