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教学反思

时间:2025-02-12 10:41:45
《石榴》教学反思

《石榴》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石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榴》教学反思1

《石榴》这篇文章是咏物抒怀作文的很好的范文,它篇幅短小、结构清晰,尤其是描写的表达方式很值得模仿和借鉴。

我在教学的时候就把“描写”作为教学重点。

学生写作最大的也是最普遍的毛病就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这固然与生活经历单调、观察不细有关,我觉得关键的原因还是不会描写。

《石榴》2-6段描写石榴的特征,描写得很具体也很生动。我在教学中以《石榴》为范文指导学生掌握描写的方法。

  1、描写要多角度。课文对石榴从枝叶、花朵、果实三个方面来描写石榴,其中描写花又从形状、颜色、光泽这些角度来写。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对事物描写像蜻蜓点水一样,三言两语就没话了。掌握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就可以写得具体、全面、丰富、深刻了。

  2、描写要有详略。多角度描写不注意详略就容易犯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毛病。详略的安排是由写作目的、文章主题决定的。石榴的枝叶、花朵、果实三个方面,作者详写了“花朵”。这是因为作者赞美石榴——“夏季的心脏”,石榴花“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赞美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石榴花是最能体现石榴的精神品质的,也是作者写作目的的直接寄托。因此用3个段落详细描写。

3、描写要生动。生动地语言是描写成功的关键。郭沫若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和许多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石榴,极具表现力。(不再举例)

教材课文文质兼美,也是作文教学的极好的范文,我们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模仿课文开始,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石榴》教学反思2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本课语言形象生动,记叙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因而在这节课的设计就是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在体会文章中石榴花的热闹、石榴的可爱时,我让孩子们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书中感受“火红”“越开越密、越开越盛”“像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外皮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等,从外到内地读,让孩子逐步感悟作者观察的细致,遣词造句的精确,精当,从而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课文第四段的时候,我为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找到更实在的感觉,所以也准备了一个石榴,让学生亲眼瞧一瞧,亲口尝一尝,既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亲身体会到石榴“酸溜溜、甜津津”的味道。

《石榴》教学反思3

《石榴》这篇文章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很好范例,石榴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石榴果的成熟过程和它的味道特点,并引导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一种水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亮点:

一、亮丽的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兴趣盎然,感同身受。

用课件来辅助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几张幻灯片,插入了一些色彩艳丽、果大肉厚的石榴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这些成熟的石榴样子,激发他们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和垂涎欲滴之感。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也特意向学生展示了一张有各种新鲜水果的幻灯片,使学生一看到这些水果,就想起自己曾经品尝过的感觉,利于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二、生动的字理图片,使字理识字通俗易懂,方法独到。

要让学生能比较快地记住生字的音形义,最好的识字方法就是运用字理解析,尤其是生动的图片更易于学生记忆。因此,在学习“甚”字时,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知道“甚”是由“甘”和“匹”组成的,“甘”表示甘甜、美味,“匹”表示与布匹有关,古时候的人觉得有好东西吃,有好的布匹做衣服就觉得生活很好了,所以“甚”字有很、非常的意思;而学到“至”字时,我又展示一幅字画,告诉学生,它就像一只鸟从空中飞到了地面,表示来到、到达的意思。这样的识字方法,学生通俗易懂,记忆长久。

三、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使学生思维拓展,学有所获。

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教学设计的环节是比较紧凑的,重难点突出,尤其是体现了中年段的“抓住读写结合、突出段的训练”的阅读教学总目标,比如说我抓住第三自然段来引导学生体会石榴的成熟过程并引导学生从拟人句中感悟石榴的可爱,尤其是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石榴的外皮和果肉的样子,然后对照课文的写法,指导学生仿写,激发他对水果的喜爱之情,教学反思《石榴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四、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融入文本,流露情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受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我采用了默读、朗读,个人读,集体读等方式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会,从而达到审美的乐趣。

俗话说:再美的璞玉也有瑕疵。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比如:

一、顾此失彼,造成学生的说话训练不到位。新课标指出,要构建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这节课中,我虽然运用了生动美丽的课件辅助教学,学生也能从我的课件中感受到石榴的可爱诱人,但对于仿照课文来介绍一种水果时,我本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喜爱吃的一种水果并拿来现场品尝的,但考虑到由于学生多,到时场面(担心学生只顾吃而不说)难控制而不得不取消这一计划。所以,在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时,学生在描述水果的样子及味道特点时就显得不够到位。

二、没有体现个性化阅读。新课标倡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的阅读体现个性。而在学习课文时,虽然我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读,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还不够体现,比如在学习拟人句时,我没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觉去读一读,从中体会石榴的可爱。

三、对学困生的照顾还不到位。由于班级中的学生多(55个),在教学时,我总是请那些能说会道的学生回答问题,有时又担心自己的时间不够,所以就忽略了对学困生的提问。

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少。在这节课中,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我只是采用简单的掌声表扬,或是只是“你真棒!”“你真聪明!”等一些较为普遍的话来表扬学生,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没有,这样,就缺少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

如果我再上这一课,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准备好必要的课 ……此处隐藏6304个字……越开越盛”“挂满”这些词语体会石榴树的叶子的葱翠、茂盛,花儿开得特别多,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石榴树的形态美、色彩美。同时通过描写花朵的形状“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花朵的形状特点以及花朵开得热闹的特点,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石榴果实从生到熟,外皮颜色发生了逐步的变化。我采用了让学生上讲台排列的方法,加深了解这种变化。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观察的仔细。作者描写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这一段话写得特别精彩,既形象又生动,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开了皮,写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

《石榴》教学反思12

进入三年级以来,在课堂上我更注重提高孩子的分析能力,我总喜欢在课前将一个个问题设计好,尽量将问题细化,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考孩子们。孩子们很喜欢这种形式,只有加分没有扣分的形式刺激了他们,不管对错,孩子们留下的是勇气与激情。教学《石榴》这篇课文,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大的原因在于这篇课文确实有很多值得思考圈点的地方。

《石榴》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可以说,每个自然段都值得好好体味。

一、分析课文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驰名中外”,我让孩子们先思考意思,再换词。比如第二自然段,我让孩子们边思考边看图,感受春天抽枝长叶的生机,感受夏天开花的旺盛。我们重点分析了花,我问孩子们:第二小节里,什么详写?主要写了花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找出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等。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辅以朗读,使得体会更深刻。第三小节是最“热闹”的一节,可挖掘的东西很多。说说“热闹”是什么意思?石榴花会热闹吗?这儿为什么用“热闹”?在学习石榴外皮时,让孩子们说说外皮颜色的变化。通过观察图,感受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感受作者把他当作人来写的真实感。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我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的石榴,让学生剥开外皮仔细观察石榴果肉的样子,引导他们理解“紧偎”、“晶莹透亮”等词。再通过尝石榴,说出石榴的味道。

二、分析写法

课后练习5要求仿写第四自然段,我让孩子们带了自己喜欢的水果,然后也按照学习课文的方法,先看一看,然后剥开观察再品尝。孩子们依据这样的顺序,随即就能顺溜地说出来,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过关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充满了互动,充满了智慧火花的撞击,那么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才可以听到拔节的声音。

《石榴》教学反思13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努力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

本自然段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这些词单*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学时,我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有学生说:“石榴子一头红,一头白,这就叫‘红白相间’”。有学生说:“它们一粒一粒*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样,这就是‘紧偎’”。还有学生说:“我看到了石榴子儿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宝玉一样,好看极了,这就是‘晶莹透亮’”……接着,我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的诵读是比较成功的。

另外,本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学之后,在班级里开一个瓜果展示会,让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介绍一下自己所带水果的颜色、样子和味道,并写成一段话,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石榴》教学反思14

《石榴》一课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吗?

学生立刻想到“世界闻名”和“举世闻名”。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家乡枣庄的石榴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名气?激起了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于是,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逐步了解了那里石榴树枝、叶、花、果的特点,感受到了这里的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接着让学生逐段朗读,体会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学习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出示石榴实物,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本课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学时,我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有学生说:“石榴子一头红,一头白,这就叫‘红白相间’”。有学生说:“它们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样,这就是‘紧偎’”。还有学生说:“我看到了石榴子儿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宝玉一样,好看极了,这就是‘晶莹透亮’”……接着,我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加深朗读。在学完这一节后,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描写石榴果的顺序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然后仿照这一节的写法写下来,同学们因为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写得都不错。

《石榴》教学反思15

《石榴笑了》讲了王力力看到石榴,想吃石榴,秋天到了,石榴成熟了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石榴成熟的过程,同时也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教学中,我以读为本,以“品”为主,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紧扣“笑”字,带着学生逐层深入,将每一段的笑都很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第一自然段妈妈说:石榴一笑,就可以吃了。对于这个“笑”字,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初步感知,然后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同桌互相笑一笑,把笑字的表面意思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语锋一转:妈妈说的石榴一笑中的笑,和我们小朋友的笑一样吗?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都知道不一样,妈妈说的笑是指石榴成熟的意思,通过读、想、比,石榴一笑的笑就在学生头脑中清晰了,为后文的笑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课文第三自然段“石榴慢慢地裂开嘴,露出牙齿,笑了。”我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找一找从哪儿可以看出石榴笑了?再结合学生的回答紧扣“慢慢地裂开嘴,露出牙齿”这些关键词语来读、悟、品,感受石榴’笑”的具体过程。当学生对石榴一笑中的笑有了深刻地感悟之后,再次联系王力力的笑,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示不同的意思,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

《《石榴》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