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坚强、乐观、风趣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词语、回忆老师的话)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问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以题目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同时,自学生字新词,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脑筋不读书,要让读书有所目的,有所要求。)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
三、检查自读,了解内容。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正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重点指导朗读能体现出刘老师热爱生活,顽强的生命的句子。这样,无形中引起他们的注意,加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哪一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写刘老师的三件事并板书。 [板书: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
(读书是自主的,自由的思想感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
正是因为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在无时不刻的鼓励着作者,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刘老师。
4.出示课件
5.指名读,齐读。(读出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四、作业巩固: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反思: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中,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我从一点入手:
注重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先对刘老师的形象有所感悟。在初读课文上,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先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指名一些学生进行朗读,再进行一些指导,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篇课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去朗读的,而也就是在这不断反复读书中,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到作者对老师尊敬,佩服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事先对景山的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充分。开场时,不够灵活的把握,导致,课堂不是很活跃。同时,还犯下了一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点赶堂了。这点,黄慧娟老师说得好:课堂应该讲究简单,过程简单、思路简单、教法简单。简单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简单中锻炼学生的思维。问题过多,过杂,只会适得其反。我铭记于心。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2《理想的风筝》文本很长,所以要挑最重要的教。因此在教学时我对文本进行了取舍,将文本的真正内涵捏在手中,不断打磨头脑中现有的理念。
在教学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件事时,我在思考能不能用三种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孩子去研读,
但总的来说决不能脱离了文本,教学时我关注对人物细致的刻画,对有的词句要引导学生去揣摩。如:谈腿疾时的一个“笑”字,值得研究;写孩子们心里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泛起”此次也要推敲;写板书,这一部分是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放风筝这一部分抓一些细节来谈感受,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把思与读有机的统一起来,如单纯的抓住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这一问题来说的话,学生似乎有一种思维的疲劳,引不起孩子的兴趣,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相关的段落,达到了精读、品读的目的。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3《理想的风筝》是苏教国标本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回忆的方式,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观开朗、工作认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每每读着这篇文章,我们都会为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和顽强的生命力而感动。作为刘老师的学生,三十多年的岁月并没有冲淡作者苏叔阳对刘老师的回忆,反而更使他深深地回忆这位恩师。到底是什么,使作者对刘老师如此思念呢?我想这也许正是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课文的灵魂所在。
教学伊始,我出示了三组词语,让学生读读词语,想想每组词语想起了文中刘老师的什么事?学生在脑海中再现故事情境,很自然地起了铺垫作用。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作者三十年后回忆刘老师时的心理独白,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以“刘老师,您在哪里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为情感主线来组织教学,力图使学生通过笑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件事例,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抓住残谈腿中的“笑”,提问同学时刘老师的神态,放风筝中的“乐”,引导学生品词读句,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进行交流,使孩子们能在读中感受刘老师乐观开朗、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与执着的人生态度,感受刘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真正理解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从本节课的教学来说,我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一思想来组织教学的,让学生精读课文,抓住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者回忆刘老师时的心理独白,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学习。
文章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意义何在?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后我加入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并起到了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真心地希望自己也能像刘老师一样,放飞孩子们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4《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初读课文,我不禁为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其中多处出现的细节描写,更突 ……此处隐藏5969个字……和安排文章的重点内容的。
第四个环节是解决文后第4题。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展开读展开谈。但是相对于编者意图来说,我认为,学生完成这一题并不困难,他们很快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向上、勇敢自信。我说,下一节课我们接着来读自己深有感触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下一节课的任务大致确定如下:
1.继续解决文后第4题:读句段,谈感受,学写法。
2.结合学习文后第2题中(1)、(3)小题。
3.体会第10、11自然段中蕴含的怀念、感激、爱戴等情感。
1)讨论省略号的作用。
2)结合第10自然段理解题目的意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4《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初读课文,我不禁为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其中多处出现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为一篇写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学中不单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时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应渗透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正是缘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所以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浓浓的深厚情意。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一、抓关键词句进行体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切入,抓住“谈残腿”中的“笑”,“写板书”中的“转”,“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
在教学“谈残腿”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教学“写板书”这部分时,出示刘老师写板书的那段文字,通过对动词的理解,体会刘老师的敬业精神。“谈残腿”和“写板书”这两件事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只粗略地抓关键词进行体会。“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所以也是课堂的着力点。()这部分的教学我可以说是最没底的部分,因为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我总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导到位,所以总感到有点慌。
另外,抓“泛”和“漾”这两个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的词,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
二、运用多种读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了多种读书方法,有个别读,齐读,引读等,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注重体验和感悟,或感受语言的美,或感受人物形象的美,或感受情感的美。如,在对刘老师放风筝、追风筝这段文字进行引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能将风筝放上蓝天,那一定是幸福而充实的。……”“能像正常人那样追赶风筝,那也一定是幸福而充实的。……”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对课外资料的运用
文中作者通过三件事中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理想的风筝意义何在?我想,只要对作者生平的遭遇进行一番了解,就不难找到答案。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段关于作者生平简介的文字,我认为是能在最后起到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甚至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
教学过程中,无疑同样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师的提问过于理性,使学生的回答好似贴标签,人物的形象也就不能突现;教师牵得过多,既然在上课伊始提出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抓细节描写来感悟人物形象,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感悟,毕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为教师的理性和牵制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学生思维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思考,也影响了课堂氛围。
教学完本课,我感到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好好锤炼,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引导,特别是要能运用学生的生成性的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5《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是半独立阅读课文,篇幅较长,但文章抒情、深沉,富有激情。我的教学在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欣赏上着力。
1、注重生成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有大胆质疑的能力,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课文虽然只用一个课时来教学,我感觉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问题,解决学生的疑难。
我的教案是粗线条的,空间很大,目的是届时循着学生的思维调整,预设环节不能过细。
学贵有疑。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鼓励他们学会在疑问处打个“?”。学生能抓住关于篇章的主要脉络提出两个问题,还就重点文段的关键词语提了两个问题,都挺有思考价值。我把四个问题抛向学生,大家联系课文仔细体会、理解。“老师的上课与放风筝有什么联系?”——两者看起来没有相关,但课堂的精彩与主人公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也深深影响了作者。所以,当明媚富有生机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尽管身有残疾但活得顽强、快乐的刘老师来。学生通过能提挈全文的问题思考,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另两个抓住关键词——“引起同学们激动的心跳”和“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来思考的问题,看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把握较准,知道从关键词上突破课文理解。对这些疑问,我只做了理解准备,课上是根据学生的质疑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引领教学程序。我
较满意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能力。
2、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
《理想的风筝》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投影来,让学生或紧扣重点词读出景物中蕴涵的深意,或借助停顿、语气的转换触摸人物心灵的刚与柔......课前,我是特意范读了一次的,学生被美妙的文字、深沉的情感吸引住了,听得入了神。所以教学时,他们模仿范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以声传情,是很能感受、了解阅读者认识深浅的方法。
3、课外拓展,深化主题。
文章以一名残疾老师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典型事例教育少年儿童要珍惜光阴,热爱生命。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身残志不残的事例,他们在搜集、汇报、聆听中获益不浅;课的尾声,让学生在刘老师的图片下写自己的心里话,学生直抒心臆,深化体会。我还借助前一天报纸上海伦﹒凯勒遗嘱的话教育学生:只有活出生命的强音才能领略命运的精彩。几个设计将积极的人生意念深入学生的心灵。
不足:
时间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学设计有点前松后紧,环节过渡还得自然、圆润些。课的末尾对刘老师“理想的风筝”的领悟还缺少回顾总结,显得不够完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