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7-28 21:15:15
有关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八篇

有关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八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学习时间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㈠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⑴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颜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颜色

⑶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颜色

㈡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 ……此处隐藏5143个字……,我问自己:如果我这样讲了,学生是不是就认识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见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走一走去实际体验1千米的时候,我决定把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分三阶段进行,使学生对千米的认识丰富立体化。同时使学生在解决旧问题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而就在新旧问题交织的过程中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思想,学会解决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7

教学目的:

1、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不够商1用0占位。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针对本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分组活动,汇报交流,教师演示分法。

2、列竖式计算。

3、讨论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4、验算。

5、小结。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2.3.5.6。

2、讨论交流,集体订正。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全课小结。

五、作业布置。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地砖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四课时。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认识正方形的周长,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是本单元的第四节课,由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以及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帮我的女儿丫丫测量和计算装修房间所需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和归纳出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正确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想:

通过计算“地砖的周长”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量、算、归纳、说、拼等手段,加深学生对正方形的周长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意识,从小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准备:

正方形图片、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准备: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

2。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领来帮助林老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非常非常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漂亮房间,所以呢,我按照装修师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原本属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参与,并有能力去解决一些问题,更在情境创设中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爱心意识。】

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示实物(地砖),请生观察其形状。(板书:地砖的)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讨论: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出发,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独立思考,通过探索、交流、观察、归纳等形式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判断题:

(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设计意图: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加以巩固。】

四、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漂亮的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如果做两层呢?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同时,为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并组织小组及小组间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