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8-07 21:15:25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说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可见,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辨认角,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法与学法

为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这一思想,采用互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媒体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认一认”、 “练一练”、 “画一画”、“做一做”、“变一变”这几个环节来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角的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旧知导入——利用钟面,初次直观感知角

利用说一说、画一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让学生初次感知角的存在,然后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联系生活,建立概念

1、说一说

我根据教材例1情景中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剪刀、钟面和折扇图片,让学生找角,借助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促使学生从实物图形的认识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

2、摸一摸

通过让学生尝试体验摸三角尺上的角,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发现原来角都有两条直直的线和尖尖的点,从而形成对角的特征的初步感知。

3、找一找

学生经历了“说一说”、“摸一摸”这两个环节的学习后,对实物角的辨认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就水到渠成了。我利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自己找到的角来加深对角的特征的感知,同时让学生发现角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

4、折一折

这一环节通过用纸折角的活动,不仅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通过把所折的角“印”下来这一过程来完成从实物角抽象出数学中的角的过程,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利用“印”角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总结出角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为后边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打下伏笔。

5、认一认

直接向学生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启发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6、练一练

我先设计了判断角的练习,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对角认识完成了质的飞跃。然后出示几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来数角,在课堂上拓展提高学生对角的认识。

7、画一画

在学生逐步建立起了角的表象后,我再利用画角来加深学生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一特征的认识。

8、做一做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活动角。学生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制作出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对角的特征的理解。

9、变一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操作活动角得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同时又借助《红角与蓝角比大小》的动画故事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为以后学习锐角、直角、钝角打下基础。

(三)总结延伸——儿歌总结、拓展训练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再用儿歌总结本课时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轻松记忆琅琅上口的儿歌的同时,又牢记了角的特征。最后设置一个拓展训练进行课外延伸。

我想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分步实施,预期的教学目标将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能充分地活动起来,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大部分学生会对角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并形成角的表象。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56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 ……此处隐藏7826个字……思维发展。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节课中邹老师在学生认识了顶点和边后,加以示范性的说明并配合手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规范了顶点和边。在之后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并说一说的时候,也给与了师范性的演示。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3、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做一些角,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可以达到统一和谐。在制作角后的交流中学生也有很多亲手指一指的机会,通过让角变大、变小的操作学生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却说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教材在教学各个内容时安排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操作增强感性认识,逐步达到抽象化。说一说就是要借助语言,把想的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增强语言的培养就是增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4、学会倾听,成为数学语言的中介

我们低年级的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说话最初都是需要高级“翻译”的,这个翻译从哪里来?就是我们的老师。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更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教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说老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度的中介,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回答问题更是残缺不全,在平时的上课中,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力求使学生语言表达语句完整,用词准确。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说课稿5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没有直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本单元一开始就设计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的游乐场的情境图,图中包含了本单元涉及到的各种概念。例如,风车上相邻两片扇叶之间成直角,秋千架上有直角,观览车上有锐角,滑梯上有钝角…..这是主题图所涉及到的关于锐角与钝角的概念。接下来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教材通过以下步骤来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概念的首先,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角和钝角,接着从图上抽取3个角的局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我们所要观察的角.然后通过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看到三个角大小不同.最后,抽象出一般的角,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并提供判断的标准.接下来就是做一做.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图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角,有折纸有做活动角的,还有用铅笔搭出来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承上启下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在抽象出几何图形,让他们经历形成过程。学生再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感受生活中也有锐角和钝角,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情境导入,感知角

师: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凤凰山主题乐园啊?

师:孙老师去过。今天孙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怎么样?

出示主题图

师:看多棒的游乐场啊!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啊?

师:其实在这个游乐园里啊还藏着一个我们的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师出示找到的一个角,它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角

师: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啊?

师:你还能找到“角”吗?

(创设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温旧导新)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一一出现学生找到的角。(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真棒,找了那么多的角!如果把这些角放在一起,你会分类吗?

师:请小朋友拿出这张纸,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先仔细观察这些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请选个代表说理由。

1、生分类,师巡回指导

2、学生反馈(有2种分法,一种是按照是否是直角来分的;另一种是按照直角的大小,分成比直角大或小三类)

师:谁能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啊?

(当学生只有出现第一种分法时,老师这样引导)

师:第一种分法是以直角为标准,把直角的分为一类,,不是直角的分为另一类,这种分类方法不错,但是显得有点粗糙。能不能将不是直角的这一类再分的细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分法)

师:看这一组比刚才就显得详细多了,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啊?

(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